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2007年全省卫生工作要点

发布机构: 信息来源: 时间:2007-09-18 点击:5181
      2007年,是“卫生强省”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全省卫生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35次学习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工作机制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卫生强省”建设规划为引领,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建设,持续保持全省卫生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促进城乡卫生统筹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基础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落实各级责任,特别是要落实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的职责,构建好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管理网络。建设好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合理布局、有效辐射的“县乡两级、乡村一体”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全面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政府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稳妥提高筹资额度,在省级财政对不同地区的补助由原来的“10元、5元、3元”增加到“20元、10元、6元”的基础上,要求全省最低筹资标准达到人均60元以上,经济较好的地区应明显高于此标准,以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全面推开“大病住院统筹为主兼顾小病门诊统筹”的保障模式,引导农民小病在社区,不断扩大受益面。积极探索长效筹资机制,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率达到90%以上,参合率巩固在85%以上。
      三是扎实推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充分整合各类体检资源,依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确保2006年到2007年两个年度,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和建档率达70%以上。社区责任医生要积极参与责任片区农民体检的组织实施工作,及时掌握服务对象健康状况的基本信息。通过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对检出的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后续服务和管理。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健康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使用,推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和医院间的健康体检信息共享工作的开展。
      四是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各项任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卫生运行机制,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和社区责任医生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项目规定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以群众的满意率和工作的实绩,兑现项目补助资金,使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以县为单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80%以上。
      二、加快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一是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体系。建立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制度,以加强部门协调。召开省级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落实公共卫生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省“五大百亿工程” 公共卫生项目建设,要求85%的建设项目竣工,其余项目完成主体建设。加快县以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组建步伐,80%以上的县(市、区)要按规划要求完成组建任务。健全各级应急指挥组织,规范卫生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县院前急救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现场急救能力培训。全面加强城乡社区疾病防控网底建设,着力构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紧密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网。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内涵和业务能力建设。强化县级以上公共卫生机构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职能,加大城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构建,注重重大疾病防治科研工作,重视开展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应急演练,加强现场监测技术装备和应急物质储备,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浙江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在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职能,认真落实相关公共卫生工作任务。
      三是全力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新出台的《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重点是加强宣传教育、检测网络建设、扩大艾滋病抗体免费监测范围、预防母婴传播、美沙酮替代疗法和重点公共场所及人群干预等工作,确保公共场所安全套放置率达80%以上,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启动运转率达90%以上;全力做好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肺结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高度重视以霍乱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积极开展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精神卫生的管理;继续推进卫生城市、卫生城镇创建,进一步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实施农村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继续做好儿童免疫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十件实事工程”中把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和实施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等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坚持把农村作为卫生监督执法的重点,把食品卫生、医疗市场和职业卫生等作为卫生执法的关键领域。积极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餐饮行业“五常法”等先进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对非法行医和违法医疗行为治理整顿,建立和完善有效防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加强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促进卫生监督稽查制度化,不断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运行秩序,保障人民健康。
      五是进一步推动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积极探索新时期婚前保健、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婚前保健、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大力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提高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水平,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14/10万和13‰以下。
      三、加快实施“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进一步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开好全省城乡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根据国务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城乡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好我省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并争取在上半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城乡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以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的实施。
      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创建,力争新增4-5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对每个县(市、区)创建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考核验收,力争合格率在80%以上。不断深化城乡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每服务1000-1500人口配齐合格的社区责任医生,并充分发挥其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切实为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努力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三是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改革,推行“公开招聘、合同聘用、绩效考核”的用人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目标管理制度。推进大中型医院支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技术协作机制,促进城乡医疗资源互补,合理引导病人就医,逐步构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四、加快实施“科教兴卫工程”,着力提高卫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全面加强卫生人才培养。优化卫生人才政策、法制、舆论和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引人、育人、留人和用人”的良好机制,促进卫生人才成长和队伍建设。实施“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度重视高、精、尖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创新人才梯队建设,着力形成覆盖卫生各领域涉及学科齐全的卫生创新人才集群。认真实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以转变服务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为重点,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基层实用性、全科型卫生人才,力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突破1000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达到15000人以上。切实加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和专科医师培养,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提高我省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层次和水平,着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建设,全面提升卫生科技支撑能力。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和86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努力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我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争取承担重大传染病科技攻关专项,启动“重大传染病城乡社区现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全省力争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力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0个以上,面向社区和基层推广卫生适宜技术20项。
      三是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充实我省卫生电子政务系统和卫生政务网站内容,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中的作用。加快建设我省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系统及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加速推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软件和数字化医院示范软件应用,努力完成国家卫生统计网上直报系统在我省的试点任务。
      五、加快实施“强院工程”,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医院建设。“强院”建设的重点在于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医德医风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改革和创新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强院长管理责任,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不断强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二是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执行医疗行业准入管理制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好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依托各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强化医疗质量日常监管,在加强临床用药、临床检查和医院感染等管理的基础上,今年要突出抓好高压氧舱、血液透析等医疗服务质控工作,确保质量和安全。完善医院评价体系,继续推进等级医院评审工作。进一步加强医药收费监管,严格实行费用清单和费用查询制度,推广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继续探索“惠民医院”长效运作机制,努力减轻病人负担。规范有序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严格依法监管。
      三是继续做好血液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好采供血机构调整方案,在撤销县级采供血机构的基础上,做好分站、采供血点、储血点的设置工作,确保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运送整个流程的质量控制管理达到要求。继续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保持全年自愿无偿献血比例在90%以上,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在95%以上。
      四是深入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确保完成分级选派城市医生到农村工作的任务,切实加强支援工作质量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使受援单位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能有新的提高。严格城市医疗卫技人员高级职称晋升前到基层工作制度。认真完成 “山海协作”、“三下乡”等各项卫生支援基层的任务。
      六、加快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进一步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30个省级中医“名院”和185个省级中医“名科”项目,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重视保护和发挥名老中医资源优势,重点加强中青年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农村中医药骨干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医药人员素质。努力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开展5个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和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组织申报创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促进我省中医药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研究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继续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市、区)和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促进中医药社区适宜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
      七、继续推进卫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工作
      继续开展“八荣八耻”学习,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倡导“廉洁卫生”,使广大卫生工作者自觉做到防微杜渐,筑好反腐倡廉防线。深入研究分析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完善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等制度,探索建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卫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推进卫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作用,积极开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思想道德文化与健康”等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真总结近年来卫生系统开展文化、体育等群众性活动的经验,举办全省卫生系统文艺汇演,唱响和谐向上的主旋律。
      八、认真做好其他各项卫生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法治卫生”建设。认真贯彻卫生法制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卫生法制研究,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广泛开展卫生普法宣传,不断推进卫生行政、医疗管理和公共卫生监督法治化,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维护信访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是继续做好干部保健工作。以加强干部保健管理制度,医疗保健基地和专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干部保健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市、县干部保健工作,整体提高全省干部保健工作水平。认真做好东西部干部保健对口支援工作。
      三是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突出抓好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和医院管理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认真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做好医疗援外、港台交流和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
      四是高度重视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强化新闻宣传意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旋律。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解疑释惑,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各地要按照“卫生强省”建设部署,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监管等,进一步完善 “卫生强市”和“卫生强县(市、区)”建设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重视抓好层层督查和落实,努力确保各项卫生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版权所有 © 浙江省医疗服务管理评价中心 地址:杭州市武林广场省科协大楼12楼 浙ICP备07027526号-1
Copyright © 2016-2020 www.zjyxj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weetop.com